近日,常州外国语学校疑似污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主要争议在于学校是否被污染,以及体检中发现的学生身体异常是不是由可能存在的污染造成。核心问题还在于后者,因为人的健康毕竟是第一位的,而且事件也是因为学生闻到臭味后陆续出现不适发端的。 目前,有关学生体检结果有两个版本,其一是央视17日报道中宣称的:“自年底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很多在校学生不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有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另一个版本是,常州官方公布的数据:“据常州市卫计委组织成立的医学专家组提出的数据,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人,其中:甲状腺结节71人、颈部淋巴结肿大22人、甲状腺结节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7人、肝功能异常5人、肾功能异常8人、支气管炎3人、甲状腺炎2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人、白细胞异常的4人。” 虽然两个版本结果差异巨大,但是有心人不难发现,两者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就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率高企,前者占比高达近40%,后者也接近12%。 笔者给不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这里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介绍一下甲状腺结节为什么会高发。 显微镜下,甲状腺组织主要的功能单位是滤泡结构,滤泡壁是单层的腺上皮细胞,负责合成甲状腺激素;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进入滤泡腔的胶质物质中暂时储存等待释放。另外在滤泡外还有一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称滤泡旁细胞或C细胞,产生调节骨钙代谢的降钙素。 人在进入青春期后,生长发育明显提速,甲状腺激素的生理需求量增加,如果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分泌不足,垂体就会释放TSH刺激甲状腺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需求,这就导致甲状腺组织的肿大,称为青春期甲状腺肿。其中,局部腺泡增生堆积形成肿块就叫甲状腺结节。结节既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个并存。这种正常甲状腺组织的代偿性增生是形成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增大,甲状腺分泌分泌功能减低加大与生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的机会显著增加。因此,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出现几率高于年轻人约10倍。 同样的,由于炎症(常常是自身免疫性炎症)、腺泡内胶质物质集聚形成囊肿,或者组织内任何细胞肿瘤性增生(无论良性还是恶性)等原因局部形成肿块都称为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只是通常没有症状不会被发现和诊断。很多时候是在常规体检、或由于其他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因此,对于不同大小和依赖于不同手段才能被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具有很大差别。 一般而言,对于触诊可以摸出的甲状腺结节,人群中一般检出率在3~7%,女性多见,约6~7%,男性在1~2%之间。 人群中存在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临床上被称为隐匿甲状腺结节。然而,随着超声检查的使用、普及,及其分辨率的提高,这些隐匿的甲状腺结节再也无可遁形。目前文献报告的使用高分辨超声检查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20~70%之间。 那么,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真实的发生率是多少呢?尸检报告给出的答案是50%左右。就是说,人口中50%的个体存在甲状腺结节。 如上文所述,甲状腺结随着年龄发生率快速增加,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情况是怎样的呢? 据美国癌症协会汇总发现,21岁以下人群中可以触及的甲状腺结节为0.05~1.8%,尸检资料给出的真实的发生率高于13%。这样,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在正常青少年人群中能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也在这个比数上下。 首先,所有甲状腺结节中的95%以上是良性的。 其次,甲状腺结节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在青少年约13%存在甲状腺结节,多数人会在50岁以后至少出现一个甲状腺结节。一般而言,50岁人群中的50%将至少有一个甲状腺结节,60岁人群中的60%将至少有一个甲状腺结节;等到70岁时这一数字将增加到70%。 甲状腺结节是如此常见,超过95%属于良性增生,这样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担心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甲状腺结节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重视: 任何甲状腺结节都存在甲状腺癌的可能性,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女性乳腺结节与乳腺癌,同样常见而且预后都非常良好,因此需要早期确定良恶性类型,以便于早期治疗。鉴于此,医学上制订了严谨的甲状腺结节处置程序性指南。 对于患者而言,就是及时发现一些不好的迹象,早期就医。 那么,那些迹象预示恶性的可能性呢?包括: 这主要是一些巨大的甲状腺重大,以及甲状腺癌性结节。 指一些具有独立强大的聚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增生结节或者功能性腺瘤,这类病人往往有甲亢表现甲状腺却没有弥漫性重大。通常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和放射性碘扫描就可以确诊。好消息是,高功能结节不会是癌症。 青少年早期出现甲状腺结节往往提示甲状腺激素分泌供不应求,需要注意补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