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476489.html 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太高了,其彩超发现率高达76%。(数据来自: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这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过去诊断甲状腺疾病主要靠医生手摸,可能存在误差,现在有了颈部B超、CT等各类检查手段,使过去无法轻易发现的甲状腺疾病“浮出水面”,再加上体检的人数逐年增长,甲状腺癌检出率就比过去明显提高了。 碘是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氨酸)正常活动所需的必需微量元素。 人体碘缺乏或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异常,导致甲状腺结节形成。碘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尤其是对女性。缺碘对不同年龄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胎儿期可出现流产、死胎、生长发育畸形、新生儿期会出现甲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儿童和青少年缺碘会出现智力缺陷,成人缺碘会出现结节性甲状腺肿。 除部分严重甲亢患者外都可食用碘盐。目前,防止碘缺乏最好的方法是食用合适的碘盐,其次是可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如紫菜、海鱼、贝类等。奶蛋含碘量相对较高,淡水鱼含碘量低于肉类,植物性食物含碘量最低,尤其是蔬菜和水果。需要注意,碘过量和碘缺乏一样,也是会危及人体健康的。 许多人问,食用加碘盐会造成甲状腺疾病吗? 除部分严重甲亢的患者在医生的要求下需要严格忌碘外,其他患者都用不着去吃无碘盐。 甲状腺疾病的增多与很多因素有关 比如: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电离辐射、遗传等因素有关 单纯因为碘过量所导致的甲状腺疾病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故将甲状腺疾病增多归咎于食用碘盐是不科学的。 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横断面研究《AssociationofnonionizedsaltandthyroidnoduleamongtheChinesepopulation无碘盐与中国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关联》。年在中国杭州进行了横断面研究,对名成年人进行了碘盐摄入量,尿碘浓度(UIC)和甲状腺结节(通过超声检查)的测量。通过使用多个混合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评估碘盐与甲状腺结节的关联。 研究发现在碘充足的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约为5%,具体取决于年龄和性别。但是,临床医生会发现隐匿性甲状腺结节的患者比例更高,达到了总人口的68%。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偶然发现了无症状结节,通常很小,这是由于越来越多地将诊断成像用于与甲状腺无关的目的(所谓的甲状腺偶发瘤)。 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和BMI的增长而增加,尤其女性患者更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碘缺乏病控制委员会的指南,尿碘排泄浓度为至μg/L且μg/L被分别定义为充足的碘和过量的碘。中国碘摄入量充足和过量的人分别仅占总人口的0.2%和0.5%。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食用非碘盐或UIC低的成年人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增加。 如先前提到的造成碘缺乏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中碘的供应不足。参加我们研究的成年人中,UIC总量中有74.4%来自碘盐。因此,碘缺乏症可能是杭州市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仍然需要补充碘盐。此外,无论男女,本研究人群中碘的高浓度和过高都不与甲状腺结节的高风险有关。众所周知,过量摄入碘会诱发甲状腺疾病,但是先前研究中记录的大多数甲状腺疾病是由甲状腺功能障碍决定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遗憾的是,根据年的系统评价,目前尚无关于成年人中碘摄入过多与甲状腺结节之间关系的研究。 UIC不仅支持非碘盐增加甲状腺结节风险的发现,而且还表明高碘摄入量和过量摄入与甲状腺结节风险无关。此外,碘盐被确定为该沿海人口的碘的主要来源,尽管本研究未调查其他甲状腺疾病。浙江省部分居民认为在沿海地区不需要额外补充碘盐也是不科学的。 另外上海交通大医院卜科副主任医师殷志强提到:甲状腺结节能不能吃海产品、碘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根据别人的经验来处理自己的情况。 简单来说,“甲状腺结节”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Graves甲亢伴甲状腺结节,这类患者需要严格忌碘,禁食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应食用无碘盐 2.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高功能腺瘤,这类患者也需要严格忌碘,建议食用无碘盐 3.桥本甲状腺炎伴结节,这类患者无须严格忌碘盐,但也不主张大量进食海产品 4.无功能结节,这类病人无须忌碘,换句话说,哪怕你不吃海鲜、不吃加碘盐,结节也不会缩小或消失。 因此,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医院的专科门诊就医,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给出针对性的饮食建议,而不要道听途说。 Referencelist参考文献 Chen,Z.,Xu,W.,Huang,Y.,Jin,X.,Deng,J.,Zhu,S.,Liu,H.,Zhang,S.,Yu,Y.().Associationsofnoniodizedsaltandthyroidnoduleamongthechinesepopulation:Alargecross-sectionalstudy.The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