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甲状腺位于脖颈前方正中部位,形状酷似展翅的蝴蝶,紧贴在气管前方。它掌管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身体代谢活动的调控员,被誉为“身体的发动机”。但凡缺了或多了这种激素,人体的能量代谢、体温、心、脑、肌肉和其他器官就都不能正常工作。
数据显示,甲状腺异常检出率跟年龄呈正比,年龄越大,异常的几率越高,女性更容易“中招”,异常检出率是男性的1.8倍,60岁以上的女性近半数被检出异常。 摸颈部,自检甲状腺结节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显示,每5个人就有1人有甲状腺结节,近年来,甲状腺癌更是悄悄晋升为“身边的高发癌”。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像绳子打的结,所以叫甲状腺结节。除了声音突然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和呼吸困难,耳和肩部有放射性疼痛,95%的甲状腺病人会出现颈前肿块,一般无痛。 颈部出现圆形肿块 肿块直径超过2厘米 单个结节肿大且表面不光滑 肿块增长速度快,可在十几天或一两个月内明显更大 如果出现以上4种情况,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看到“结节”,有人会联想自己是不是得了肿瘤。实际上,85%~95%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体检中发现结节,最好确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治疗。 情绪变化,警惕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通过激素调节人体代谢,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引起代谢紊乱。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代谢亢进,就是我们常说的“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反之,“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就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代谢过缓。
研究显示,女性患甲亢的几率是男性的6倍,且发病年龄早。几乎每6名女性就会有一个患甲减,35岁以后高发。很多人容易混淆这两种疾病。只有明确两者的区别,才能及早地发现疾病。 定期检查,尽早发现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体检中最常被发现的癌之一。它没有特别典型的早期症状,要想早点发现,还是需要定期体检。
甲状腺癌“偏爱”年轻人,它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0多岁。国外统计显示,20~30岁年龄段,排在甲状腺癌检出率的第一位。
一般来说,45岁以上的甲状腺癌患者面临的风险比较大,需要紧急治疗。它还有以下两个高危因素:第一,性别。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排在肿瘤整体发病率的第五位,且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6倍,这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第二,放射线。若儿童期做过放射性治疗,之后又出现甲状腺结节,就一定要高度重视,定期复查,防止恶变。
临床上,甲状腺癌又是名副其实的“懒癌”,发展较缓慢,如果早发现并得到正规治疗,效果较好,生存率高。 甲状腺结节要不要切
甲状腺结节十之八九都是良性的,无需手术,且多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盲目手术可能使患者白挨一刀,术后两三年仍有复发风险。 手术本身会增加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局部血肿压迫等风险;术后要长期药物治疗,剂量掌握不当可造成人为的甲减或甲亢。过度甲状腺手术亟需“踩刹车”。 碘盐、含碘食物能不能吃
碘是甲状腺合成激素的原料。研究发现,加碘盐并未增加国人的甲状腺疾病风险,反而能提高智商、身高等。
十字花科蔬菜、海鲜等含碘量高,有的人不敢吃。但研究发现,一天吃10斤蔬菜,连续吃一个月左右才会影响甲状腺功能。
深海鱼、贝类等含碘量并不高;海带、海藻等干制植物性海产品多用来煲汤、炒菜,而碘怕高温,烹调时会损失一半以上,基本不会吃到危害健康的量。
临床上,吃碘过量危害健康者很少见,反倒是育龄妇女或孕产妇不敢吃碘,导致碘缺乏,会增加流产、胎儿智力发育异常等风险。 甲状腺疾病需重视的人群 专家提醒,以下3类患者要高度重视。 青少年儿童,甲状腺疾病会影响身高、智力等的发育。
育龄期女性及孕妇,会增加流产风险,影响两代人的健康。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容易增加房颤、心衰等风险。 少熬夜,别焦虑
调查发现,很多甲状腺病患者都有熬夜、紧张焦虑、工作压力大等问题。 要做到劳逸结合,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精神愉快,学会快速化解不良情绪。 注意饮食,积极锻炼
食物应以新鲜蔬菜为主,避免肥腻、辛辣。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远离辐射
尽量远离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辐射环境,拍X光片时,应尽量避开甲状腺部位。辐射是甲状腺癌的明确病因,青少年、儿童更需避免,家长不可主动要求做CT、X光等检查。 人们要想战胜癌症,就必须将癌细胞扼杀在萌芽阶段,即使表面看上去健康的人,也不要掉以轻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无明显症状,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防癌体检及普查。普通体检是基本,对于肿瘤筛查存在局限性,尤其是高危人群,别忘了防癌体检。 END谢谢阅读 你离治愈,也许只差一个长按的距离 医院 - 7×24小时免费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