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论是甲减还是甲亢,都得经常复查、调节用药,对不少人来说心理压力也很大。据调查显示,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0-4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人群成为了甲状腺癌的主力军。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主要功能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大脑发育、调节神经等作用。当其分泌异常时可诱发多种甲状腺疾病。 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或缺少所致,可病发于不同年龄阶段,常有怕冷、食欲减退、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症。 桥本氏甲状腺炎—— 超过90%的甲减症状其实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过高,导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功能旺盛,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造成的。 常伴有怕热多汗、心悸、胸闷、眼球突出等症。女性患者常有月经减少甚至闭经的情况,而男性患者多阳痿。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由自身免疫攻击甲状腺细胞引起。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可无症状,但甲状腺通常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增大。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发性结节。 当肿块长大到某一程度时,会向皮肤外突出,可出现钙化、结节内出血、胶质囊状化或纤维化等症。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常伴有侵犯周围组织的特性。当甲状腺内发现肿块,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时,可能预示甲状腺癌。 麻辣烫、火锅、热汤面、热奶茶、热开水等等。长期吃过热、过烫的食物,会对甲状腺造成损害,导致甲状腺炎,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甚至甲状腺肿瘤等病症,时间长了,就会发生癌变,导致甲状腺癌。 不少人节俭,很多水果即使烂了一点,也不舍得扔掉,其实,这类水果的危害性很大。 平时像香肠、火腿、腊肉等加工食物,一定要少碰。香肠等为了延长保质期,加入的防腐剂易过量,增加致癌风险;腌肉等加工肉制品含大量亚硝酸盐,在人体内极易形成致癌物,导致甲状腺癌。 我们都知道,食物在经过腌制,会放入大量的食盐来保鲜,所以,腌制后的食物含盐量是非常高的。 过高浓度的食盐摄入体内,就会破坏甲状腺素,从而增加甲状腺受致癌物质损伤的概率,促进甲状腺肿瘤的发生。 酒精之所以会诱发癌症,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刺激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素发生改变,加速了致癌物亚硝胺类的合成,从而引发甲状腺癌。 因为肉类被高温烧烤时,会产生一种强致癌物——苯并芘,常吃烧烤会使其在体内蓄积,能诱发胃癌、肠癌甲状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每隔3~12个月对镜自查,有助及早发现甲状腺异常。具体做法是:对着镜子,头部稍微后仰,露出颈部。 一、看颈部两侧是否对称、肿大; 二、咽口水,找到随着吞咽动作上下活动的甲状腺(位于“喉结”下方2~3厘米); 三、摸甲状腺是否有软的小鼓包、小肿块,或硬的小结节。 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不会直接影响甲状腺,但可通过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免疫功能失调,破坏对自身抗原的“兼容性”,导致甲状腺被免疫系统攻击。 曾经,我国是全球碘缺乏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随着食盐加碘政策的施行,“大脖子病”、呆小症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也有人质疑“长期补碘可能造成碘过量”。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在日常食物中获取的总碘量仍然不足,且国家已3次下调食用盐碘含量并推行“因地制宜”政策,大家不必担心碘过量问题。 除有特殊要求外,正常人最好食用加碘盐,且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不少甲状腺疾病症状没有特异性,患者可能需要辗转多个科室才能确诊,因此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35岁后,尤其女性,最好每5年做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彩超; 妊娠女性必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备孕前,推荐女性筛查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相关指标。 尽量避开重金属、电离辐射、农药等环境“毒素”;避免雌激素滥用,警惕含雌激素类化妆品、保健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