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总结医生在甲状腺结节诊疗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1: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何急剧“升高”?
甲状腺结节是出现在甲状腺内部的异常增生的细胞团块。
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高达30%,从数字上,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患病率在急剧升高”的结论。
有人猜测这是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但除了极少数辐射异常地区,如核泄漏后的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目前还找不到甲状腺结节与我们周遭环境有确切关系的证据。
还有人认定这是长期食用碘盐所致。过量碘摄入固然有可能诱发甲状腺结节,可是碘盐只提供人体日常所需碘量,少量多余碘很容易经尿排出,即使在沿海等富碘地区,也基本不会造成“碘过量”。反而临床上不乏一些家长自作主张改用无碘盐,结果导致幼儿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的发生。
总结: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升高”,应更多归功于健康体检制度的完善和超声等检查手段的普及。是检出率的提高,使得长期处在深宅大院里的微小结节更容易被发现、从而大白于天下。
2:怎样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单?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不具备生理功能(不分泌甲状腺素)、不产生占位压迫效应(直径很小),只要能排除恶性或恶性倾向,就根本无需治疗。
所以,当我们面对甲状腺结节,最需要做的是鉴别其良恶性。
甲状腺超声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力、毫无创伤、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突出优点,成为鉴别结节性质的不二之选。
对于所有已知或怀疑存在结节的患者,都推荐进行甲状腺及其周围淋巴结的超声检查。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能力,甚至优于CT与磁共振。
但是,面对超声报告单里聱牙诘屈的文字描述:结构、回声、形态、边界、晕圈、钙化、局灶、血流、纵横径…不要说普通大众,很多非专科医生都难于区别判断。
为了能让报告结果通俗易懂,超声医生参照经典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法,提出了甲状腺超声分类系统(TI-RADS):
TI-RADS1级:正常甲状腺;
TI-RADS2级:良性结节(恶性风险0%)低或无回声结节,结节内点状强回声;
TI-RADS3级:可能良性结节(恶性风险5%)混合性回声结节,结节边缘完整;
TI-RADS4级:可疑恶性结节(恶性风险5%~80%)可再细分为4a、4b、4c亚型,实性或混合性回声结节,粗/微小钙化,结节内血流丰富,形态不规则;
TI-RADS5级:高度可疑恶性结节(恶性风险80%)等或低回声结节,无明显包膜,多发微小钙化灶,结节内血流丰富;
TI-RADS6级: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极低回声结节,无包膜,边缘不规整,呈浸润性生长,伴微小钙化灶或周边型粗钙化,结节内血流丰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TI-RADS把纷繁复杂的超声描述转化为清晰明确的定性判断,受检者不需要学习超声专业知识就可以直接对号入座,大致了解结节的风险程度。
能让非专业人士一分钟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这是TI-RADS的突出优点,但也是它难以克服的内在不足。
由于分类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量结节直径等重要风险因子,对多种良性表现做加权评分,导致不少良性结节评级过高,患者不得不接受更多本无必要的检查、甚至治疗。
此外,还有少数不典型恶性表现没有被TI-RADS纳入,也会出现将甲状腺癌错判为良性结节的可能。
因此,TI-RADS并未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到现在甚至连具体分类标准都还没有统一。
总结:TI-RADS固然方便,但无法取代专科医生对超声报告的审读。
3: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诊结节的终极武器?
无论是最重要的甲状腺超声,还是其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最终确诊“恶性结节”,而只能做出“可疑恶性”或“高度可疑恶性”的推测。
想得到确切结果,还得靠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取得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金标准。
不少人对穿刺心存顾虑,害怕疼痛、出血、甚至担心“癌细胞通过穿刺针转移扩散”。
其实,甲状腺穿刺使用的是直径仅为0.6mm的针头,属于微创操作,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很低,“促进癌细胞转移”更是仅存在于理论可能性上的极端罕见现象。
实施穿刺,患者只需要承受轻微创伤、承担较低费用,却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无论从临床实际、还是从卫生经济学出发,都是非常“合算”的选择。
但是,穿刺毕竟也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在满足以下指征方可实施:
1.结节直径大于1cm;
2.直径小于1cm,同时合并下列情况:童年期有颈部放射性照射史或辐射污染接触史、有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的病史或家族史、超声检查怀疑恶性、伴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PET显像阳性、降钙素水平异常升高。
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指征只是实施穿刺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例如,对于结节直径大于1cm、但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良性者,完全可以保持随访、定期复查超声,而并非一定要做穿刺。
甲状腺超声下的某些特殊“大结节样表现”,甚至可能还是穿刺的禁忌征。
以“咽食管憩室”为例,它本来只是食管的囊状突起,但由于位置紧邻甲状腺组织,其超声表现很像一个直径大、高回声、伴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此时如果不注意鉴别而贸然穿刺,就可能使食管中的有菌物质进入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造成严重感染风险。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甲状腺穿刺可能会由于穿刺操作、细胞学报告系统等原因,出现“假阴性”结果,仍然需要接受医生的定期随访。
结论:甲状腺细针穿刺是确诊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并考虑“假阴性”的可能。 4:消融治疗与手术切除的区别? 手术切除俗称开刀,简言之就是将甲状腺的病灶切下来,拿出体外。是外科医师干的活计。消融治疗是指不将病灶切下来拿出体外,而是让它保持在原有的解剖位置上,通过微波、射频或者激光等生热技术让病灶发生坏死。消融治疗的优点在于微创、皮肤没有瘢痕、治疗后恢复极快、患者滞院时间短,具有极高的康复指数。它不仅能够彻底灭活病灶,而且能够保护患者正常甲状腺功能使其免受长期服用优甲乐所带来的不便与麻烦。消融治疗不仅外科医师能做,超声医师更能做,而且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来看,消融治疗均是从介入超声医师开始的,现在主要还是由介入超声医师执行,但已经逐渐有外科医师加入到治疗行列里面来了,表明甲状腺消融治疗的临床地位日渐稳固并已显现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 消融治疗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凝固治疗过程,其结果是将病灶彻底灭活;第二阶段是消融区的免疫吞噬过程,其结果是消融区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患者通常关心的是第二阶段的结果,即消融后结节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其实第一阶段结节的灭活是否彻底才是关键。这个关键阶段受消融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较大,通常对于一名有全身介入超声治疗经验的超声医师而言,集中学习3个月就能基本掌握消融治疗的技术方法与技巧了,但是要全面掌握和驾驭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还需要拥有丰富的内外科基础知识以及检验、病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第二阶段,定期随访有助于帮助患者了解消融区演变的趋势,是否还有其它新的问题发生。 上万例的大样本数据证实,超声引导下与监测下的消融治疗定位精确,针对性强,创伤小,效果确切,是值得信赖的甲状腺结节新型超微创治疗手段。 5:术后随访内容及时间? 术前、术后均需对患者实施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让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评分量表的提示对自己的临床表现进行打分,对结节进行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上述基础资料是评价疗效和副作用的重要参数,用于客观反映治疗效果。术后随访时间节点为: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 在超声随访检查时,患者会发现第一月复查时消融区的大小比原病灶增大,这是正常的术后表现。原因在于,消融范围一定要超出原病灶的大小,否则会存在消融不完全的可能。但第3、6、12个月复查时,测量数值就会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 消融后,有些患者会发现T3、T4有轻度波动,这是正常的术后表现。原因在于消融过程中甲状腺激素会随具有高分泌功能的甲状腺结节的灭活而有小部分释放入血或由于正常甲状腺组织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而不能及时释放激素,这些变化会经过1-3个月左右自我修正而恢复正常,故而无需治疗。